郴州綜合職業中專學校 體育健康課開課計劃
教學計劃是指導和管理學校教學工作的主要依據。為了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精神,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更好地指導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的制定工作,規范中等職業學校教學計劃管理,保證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質量,現制定計劃如下:
一、課程定位
體育與健康作為高中學歷階段一門綜合類公共必修課程,它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力求通過對體育與健康教育兩門學科中的內容、方法、原理等要求進行有機整合,充分發揮促進學生體質與健康發展的主旨功能,是中等職業學校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高素質勞動者不可缺少的重要課程。
本課程的任務是:通過傳授最基本的體育與健康文化知識、運動技能、技術和方法,以及科學指導和安排體育鍛煉過程,幫助學生增強體能素質、提高綜合職業能力、提升生活質量和品位,養成終身從事體育鍛煉的意識、能力與習慣,為全面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服務。
二、課程理念
1、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本課程要認真落實“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增強學生體質作為學校教育的基本目標之一,使體育與健康教育立足于“大健康”觀,并通過科學鍛煉和傳授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體育與健康知識、技能和方法,幫助學生普遍達到國家體質健康的基本要求,使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素質明顯提高,營養不良、肥胖和近視的發生率明顯下降,為提高他們的健康意識和體魄,以及養成終生體育鍛煉習慣服務。
2、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
本課程要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把體育與健康教育與人的成長、人的價值觀、人的幸福聯系起來;在注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滿足興趣和潛能開發需要,并通過構建自主、探究和合作等新的學習方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使之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為提升他們未來的生活質量和品位服務。
3、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向
本課程要堅持“以就業為導向”的辦學方向,著眼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充分發揮體育與健康教育在提高溝通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和組織能力等方面所起的特殊作用,通過對“公開、公平、公正”競爭法則的認識和體驗,使之有利于培養學生具有符合職業道德的文化態度、法制觀念,以及艱苦創業的競爭意識,為提高學生的“就業和創業”能力服務。
4、適應辦學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需要
本課程要適應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需要,力求按“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除需要做到課程設置模塊化、優化課程內容和改革教學方法,均衡選擇基礎性、傳統性、實用性、健身類項目和引入新興運動類項目;還應采取課內外結合的辦法,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努力促使學生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在沒有體育課的當天,必須在下午課后組織學生進行1小時集體體育鍛煉。
三、設計思路
體育與健康課程作為中等職業學校的公共必修課,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通過運動參與、增強體能、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職業素質等七個方面,構建包括認知、技能和情感三要素在內,且能夠體現素質教育和職業特點的目標體系。為了提高目標達成的有效性,將通過課程設置模塊化,來設定基礎模塊中的必選內容,選擇拓基礎模塊1中有利于健身娛樂和便于開展的選項內容,以及基礎模塊2中對提高綜合職業素質有利的限選內容。
課程內容結構表
課程 |
基礎模塊1 |
基礎模塊2 |
要求 |
基本要求 |
較高要求 |
性質 |
必修 |
選修 |
四、課程目標
(一)課程的總目標
通過為本課程安排的理論和實踐教學,加深學生對體育文化與健康教育知識的理解,掌握有利于促進健康、調節心理、團隊合作、學會生存、美化生活、職業生涯的運動技能;不斷提高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素質和運動技術水平,學會組織運動競賽、制定個人鍛煉計劃和自我評價鍛煉效果的方法;增強對個人職業健康水平和安全行為的重視程度,具有維護公眾健康的社會意識和責任感;養成經常性自覺從事體育鍛煉的運動習慣,逐步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課程的具體目標
為了對課程總目標提出的要求有更清晰的了解,可以按不同要求分別從運動參與、增強體能、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和職業素養等七個方面具體加以描述。
1.運動參與
目標 |
基本要求 |
較高要求 |
具有主動參與體育鍛煉的行動 |
能認真上好體育課,在沒有體育課當天,應保證進行1小時的課外體育鍛煉。 |
能與同伴合作參與運動競賽,或組成小組共同進行課外體育鍛煉,并能有意識選擇有利于提高職業素質的運動項目進行自我鍛煉。 |
掌握科學從事體育鍛煉的方法與手段。 |
具有閱讀和學習教材的主動性,并按其中提出的指導意見,學會制定和實施簡單的個人鍛煉計劃。 |
具有自我評價體育鍛煉效果的能力,并善于總結經驗與教訓,適時修訂和完善個人鍛煉計劃。 |
2.增強體能
目標 |
基本要求 |
較高要求 |
通過實施《國家學生體育健康標準》,力求提高學生速度、力量和耐力體能素質的水平。 |
能堅持經常性體育鍛煉,在畢業時《國家學生體育健康標準》成績達到國家所規定的基本要求。 |
1000m跑(男)、800m跑(女),擲實心球或仰臥起坐(女)、引體向上(男),50m跑或立定跳遠測試成績達到良好以上。 |
積極參與“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進一步提高速度、力量和耐力水平。 |
具有以“達標爭優、強健體魄”的目標意識和行為方式,積極主動參加“陽光體育運動”。 |
畢業時達到《國家學生體育健康標準》優秀等級,獲得陽光體育獎章。。 |
3.運動技能
目標 |
基本要求 |
較高要求 |
具有獲得和了解體育運動知識的興趣。 |
經常通過報刊、廣播和電視關注和了解體育運動的知識,觀看國內外各種體育賽事。 |
懂得利用互聯網收集有關資料,加深對自己感興趣運動項目,乃至奧林匹克運動的認識。 |
掌握2項以上自己感興趣的運動技能。 |
有興趣選擇2項以上適合自我的運動項目進行鍛煉,并不斷努力提高運動技術和技能水平。 |
在運動技能水平不斷提高的基礎上,有能力參加班級、校際和更高級別的體育運動比賽。 |
具有防范和處置運動創傷的知識和能力。 |
對所從事運動可能發生的傷害有初步認識,并能大致了解事先應采取哪些防范措施。 |
能有意識控制和回避不規范動作的產生,并懂得緊急處置運動創傷的簡單方法。 |
4.身體健康
目標 |
基本要求 |
較高要求 |
能夠了解一般疾病的預防知識和方法。 |
對一般傳染性和主要非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和預防有大致了解。 |
對與自己未來從事工作可能導致的職業病有明確的認識,并懂得如何防范。 |
具有協調體力發展與促進身體健康之間關系的能力。 |
能有意識為促進身體健康而關注自己的體力狀況,并懂得采取有效措施增強體能。 |
能與同伴或醫院合作建立醫務監督機制,并根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調節體力訓練的量和強度。 |
能主動采取有效的健康保障措施,不斷改善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 |
具有改善與保護自身健康的意識,并能設法了解各種養生保健方法,對預防近視、肥胖給予特別關注。 |
能通過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我健康狀況的有氧健身手段,或學會用養生保健的方法來達到改善身體健康和防病治病的目的。 |
懂得營養、環境和生活方式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
遵守學校正常的作息制度,把握“廣譜適量”的用餐原則,避免導致營養不良,懂得平衡膳食和環境衛生對保障身體健康的意義。 |
在學習之余,能通過合理安排體育鍛煉、娛樂和休閑,以及與同伴合作從事各種有利于環境保護的公益活動,為逐步養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奠定基礎。 |
5.心理健康
目標 |
基本要求 |
較高要求 |
通過心理衛生教育,認識青春期性心理的變化規律。 |
通過學習青春期心理衛生知識,懂得身心變化的原因,嘗試逐步提高調控情緒的能力。 |
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婚姻觀,學會用理性的方式與異性交往。 |
通過體育鍛煉培養堅強的意志和樂觀向上的精神品質。 |
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體驗通過努力取得成功后的喜悅,享受經運動消耗→體力恢復→不斷提高過程帶給自己的精神快感。 |
在體育鍛煉過程中,通過承受運動負荷和克服體力障礙,提高抗挫折能力和培養頑強的意志品質。 |
通過運動競賽提高競爭意識和調控情緒的能力。 |
通過運動競賽中的勝與負,樹立勝不驕、敗不餒的人生價值觀,領悟積極進取對形成穩定心理狀態的重要意義。 |
通過運動競賽中的公平競爭,認識唯有遵守符合道德標準的競爭法則,才能培養穩定的心理狀態。 |
6.社會適應
目標 |
基本要求 |
較高要求 |
通過參與集體性的體育活動,培養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合作精神。 |
具有參與活動的意識和愿望,在與同伴合作進行的體育活動中學會與同伴和諧相處,建立良好的友誼關系。 |
在與同伴合作進行的體育活動中,能主動關心與幫助同伴,共同完成體育鍛煉過程。 |
通過組織集體性的體育活動,不斷提高社會責任感和協調溝通的能力。 |
具有組織集體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能通過實際操作提高自己的組織才干。 |
學會用“競爭、團結、友誼與合作”的處世原則,解決體育鍛煉中出現的人際交往問題和矛盾。 |
7.職業素質
目標 |
基本要求 |
較高要求 |
通過學習與職業有關的健康保健知識,提高防范職業性疾病的意識和能力。 |
在了解自己專業性質與未來所處工作環境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學習有關職業性疾病的知識。 |
能根據未來職業工作的特點,選擇有助于防治職業病的體育手段進行鍛煉,并在不斷堅持與熟練中養成習慣。 |
通過學習與職業生涯有關的體育運動項目,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職業素質。 |
能站在“重新學會生存”的高度,認識從事職業和生存體育對提高“就業和創業”能力的價值。 |
能根據人類發展的生存理念,學習鮮明演繹生存法則的運動項目,不斷提高適應特殊工作環境的應變能力。 |
五、課程設置與內容
(一)課程設置
1.一年級2個學期總計72學時,對所有學生開設規定項目的必選課(基礎模塊1),并達到修滿4個學分的基本要求。
2.二年級2個學期共計72學時,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特長和身體狀況開設以健身、娛樂和保健為主的選項課(基礎模塊2);根據某些特殊專業的需要,創造條件開設與職業生涯有關的限選課。
3.三年級頂崗實習期間,應創造條件確保學生每天鍛煉1小時,達到體質健康標準,并將其列入教學計劃。
(二)課程內容
為了全面達成課程的總目標和實現具體目標,應立足基礎、拓展和探究的教育發展觀,根據共同要求、個性發展和職業需要,按課程設置的2個模塊確定課程的內容與時數。
1.根據共同要求確定必選課程內容
與九年義務教育相銜接,在第一學年把有利于提高健康意識、發展體能素質、提高身體基本活動能力、適應生存環境和體現合作精神的運動項目、技能和方法列為必選課程內容,主要包括田徑類、體操類、球類和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等四個系列,規定教學時數不得少于總學時的50%(折合4個學分)。
基礎模塊1——必選課程內容(72學時)
|
系列1 |
系列2 |
系列3 |
系列4 |
課內 |
健康教育 |
田徑類項目(跑、跳、投) |
體操類項目 |
球類項目 |
8學時 |
16學 |
12學時 |
36學時 |
|
課外 |
要求通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來彌補練習時數的不足 |
說明:
(1)選擇健康教育專題講座的內容,應充分體現與體育教育的直接或間接相關,重在講述一般常用健康和保健知識,以及與職業特點、環境有關的職業病防治知識,大力宣傳《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與開展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重要意義,提倡以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習慣為主而構建的運動生活方式,并力求做到把過去在室內課堂講授的體育理論文化知識,包括與教學內容有關的健康教育知識,都融入實踐課中。
(2)田徑、體操類項目并非照搬競技體育中的田徑、體操項目,而是泛指包含跑、跳、投、支撐、攀登、爬越等諸要素在內的游戲、身體練習,或其他經改造的運動形式,內容設定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廣泛性,教學中可根據學生興趣自行組合與排列,但必須有利于提高力量、速度和耐力這三大基本體能素質。
(3)對足、藍、排三大球的教學,應在傳授必要基本技能的同時,通過降低難度和變換規則等手段,在多組織對抗性游戲或比賽中,重點挖掘溝通、解決問題、團隊合作、領導技能、遵守法規、競爭意識和道德品質等文化內涵,使它們發揮遷移作用,有利于提高未來職業所必須的就業能力和創新精神。
2.根據個性發展確定選項課程內容
為了滿足個性發展和不同體質學生的需要,鼓勵學生從事適合自我的體育運動,以形成運動愛好、專長和養成運動習慣,在第二學年則把對促進身心健康、利于養生保健,能夠美化生活和便于娛樂消遣的運動項目、技能和方法列為拓展模塊A中的選項課程內容,主要包括健身類項目(有氧操、健美操、體育舞蹈、武術等),娛樂類項目(乒乓球、網球、羽毛球、毽球等),以及新興類運動項目等系列,規定教學時數不少于總學時的50%,學生必須從每個系列中任選2~3項,修滿4個學分,達到掌握兩項以上運動技能的要求。
基礎模塊2——選項課程內容(72學時)
|
系列1 |
系列2 |
系列4 |
課內 |
有氧操 |
乒乓球 |
新興類 |
按16學時計1個學分,總計需修滿4個學分 |
|||
課外 |
要求結合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沒有體育課當天,應保證進行1小時課外體育鍛煉或采取鍛煉小組(俱樂部)形式進行練習 |
說明:
(1)凡被批準免予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因病或殘疾學生,應按系列3中的內容,以及修滿4個學分的要求選擇保健體育課,學校要配備有經驗的教師,為開設保健課創造條件。
(2)為了幫助學生提高綜合職業素質,應注意挖掘與發揮某些項目在這方面的內在潛力與遷移作用,如健美操結合形體訓練與禮儀教育,將有利于提高文秘、護士等專業學生的職業素養與形象。
(三)時數安排
學生在三年制學校學習的兩個學年中,至少應安排144學時的必選、選項或限選課程,并按以下不同模塊課程內容的時數分配執行。在實習期間應將實施《國家學生體育健康標準》列入教學計劃。
不同模塊課程內容的時數分配
|
基礎模塊1 |
基礎模塊2 |
|
必選內容 |
選項內容 |
||
第一學年 |
上學期 |
36學時 |
|
下學期 |
36學時 |
|
|
第二學年 |
上學期 |
|
36學時 |
下學期 |
|
36學時 |
|
頂崗實習 |
將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列入教學計劃,保證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鍛煉 |
六、課程實施與建議
(一)教學建議
1、教學計劃的制定
遵循《大綱》提出的基本原則,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根據本地實際情況,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教育行政部門制訂課
程實施方案。學校要結合本校特點和實際,認真制定具體的教學計劃,可按以下三個層次付諸實施。
(1)按目標制定教學計劃。
為了統籌安排總學時所規定的教學內容,從總體上把握整個教學過程的學習內容和要求,可根據各校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分別按七個方面提出的具體目標,制定兩學年(三學年)的教學計劃,以便達成課程總目標和落實具體目標。
(2)按單元制定教學計劃。
為了讓七個方面的具體目標落到實處,并發揮它們所起的綜合效應,有必要兩年(三年)在校上體育課的規定制定單元教學計劃,即結合運動項目和季節特點,把某一方面的目標具體化,包括實現目標的手段與方法,分別安排在每學年的一至二個單元進行教學。
(3)按學時制定教學計劃。
學時計劃以一個學時為單位,亦即教師準備授課的教案。制定計劃應根據單元教學計劃設定的目標,考慮項目特點、場地實施、氣候條件、學生人數和水平等因素,來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包括學習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步驟(學與教的方法)、運動負荷、教學后記等部分。學時計劃的形式并無硬性規定,教師完全可以自行設計與創造,使學時計劃在符合上述基本規范的前提下,變得更具個性和豐富多彩。
2、教學組織與形式
為了適應體育與健康課程實踐性強的基本特征,可按不同教學階段和學習內容的需要,有針對性地采用班級授課制、集中分散制、分科選項制、移動授課制等教學組織形式,鼓勵各校根據不同教學組織形式的改革嘗試,自行對其變換方式進行認真研究。
3、 教學模式與方法
為了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和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新理念,改變過去規范化、程式化的傳統教學模式,糾正只重傳授知識技能、強制鍛煉,忽視學生情感和身心接受能力的注入式教學方法,以便使學生擺脫被動學習狀態,從封閉式的教學管理中解放出來;應不斷致力于教學模式與方法的創新,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的積極性,不斷提高應用知識、技能的能力。
七、教學考核與評價
教學考核與評價的主要目的,在于對課程的教與學進行診斷,并檢查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赏ㄟ^定量和定性、終結性和發展性評價的有機結合,采取自評、互評與他評等方式,對反映學生學習效果和教師教學水平的指標進行綜合考評。
(一)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考評
1、考核內容
通過定量評價考核《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達標水平(包括身體形態、身體機能、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等指標)、以及掌握健康教育知識的情況,以判斷學生的學習效果是否能達到國家最起碼的要求。對某些運動技能和有利于促進身心健康、適應社會和提高職業素質的運動項目進行考核,則應更多采取定性和發展性評價的方法,重在評價學生的進步幅度和發展潛能。
考核項目、方法
學年 |
類別 |
考核內容 |
權重 |
考試方法 |
|||
第 |
必 |
健康教育知識 |
0.2 |
筆試或口試 |
|||
身體形態 |
測試項目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評價指標與分值》中的規定 |
0.6 |
達標成績 |
||||
身體技能 |
優秀 |
良好 |
及格 |
||||
身體素質 |
加0.2 |
加0.1 |
0.6 |
||||
運動能力 |
|||||||
運動技能 |
足 球 |
0.2 |
技評為主,參考對所從事運動文化內涵的了解程度(口試) |
||||
籃 球 |
|||||||
排 球 |
|||||||
第 |
選 |
有氧運動 |
從選項或限選內容中,選擇1~2個項目進行考評 |
0.6 |
技評為主,參考對所從事鍛煉項目價值與作用的認識程度(口試) |
||
娛樂運動 |
|||||||
保健運動 |
|||||||
新興運動 |
|||||||
由于限選內容對學生未來職業和生存具有特殊價值,凡積極參與者應以0.1的權重予以加分。 |
|||||||
達 |
鑒于每學年要對學生 進行一次《標準》測試,故第二學年仍應把《達標》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 |
0.4 |
優秀 |
良好 |
及格 |
||
加0.2 |
加0.1 |
0.4 |
|||||
第 |
達 |
各校在學生“頂崗實習”期間,仍應組織學生從事圍繞《達標》測試的體育鍛煉,并把《達標》及格作為學生畢業的必要條件 |
說明:第一學年應把《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作為考核的主要內容;第二學年則側重考核選項課內容,可適當降低《達標》考核的權重;第三(四)學年《達標》成績按畢業當年得分和其他學年平均得分各占50%之和進行評定,成績達不到50分者按肄業處理;《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達標成績不及格,在本學年度準予補測一次,補測仍不及格,則學年《標準》成績為不及格;要求把學生上體育課的出勤率、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態度等因素也列入考核范圍,凡體育課無故缺勤,一學年累計超過出勤次數1/10者,其《標準》成績計為不及格。
2.評價內容
對難以用定量方法考核的學習效果,則應采取自評、互評和他評等手段,把諸如學習態度、思想品德、體育作風、意志表現、合作精神、人際交往、情緒調控、健康行為、生活方式和社會責任感等人文和心理素質,都包括在定性評價的范疇內,可采取觀察記錄、口頭評述、相互比較、對照量表和自我反思等方法,以便更充分體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文化教育功能。
八、教學計劃的基本內容與時間安排
體育與健康作為公共基礎課程學時一般占總學時的三分之一,累計總學時約為一學年。
專業 |
開課期數 |
每周課時 |
授課內容 |
機電 |
4 |
2 |
體育與健康基礎模塊1、2 |
電子 |
4 |
2 |
體育與健康基礎模塊1、2 |
社會文化藝術 |
4 |
2 |
體育與健康基礎模塊1、2 |
財會 |
4 |
2 |
體育與健康基礎模塊1、2 |
旅游酒管 |
4 |
2 |
體育與健康基礎模塊1、2 |
服裝 |
4 |
2 |
體育與健康基礎模塊1、2 |
商貿 |
4 |
2 |
體育與健康基礎模塊1、2 |
美容電商 |
4 |
2 |
體育與健康基礎模塊1、2 |
航空服務 |
4 |
2 |
體育與健康基礎模塊1、2 |
對口高考班 |
4 |
2 |
體育與健康基礎模塊1、2 |